详情

麻城孝感乡何以成为明清移民发源地

吃喝玩乐 2994阅读
FOOL
FOOLLv.4楼主+关注
2016-04-20 14:51 来自湖北 黄冈
追溯历史,麻城孝感乡共有两次大的移民,分别是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时期。
在我国的古代移民潮中,一般公认有八大移民发源地,在这八大移民源地之中,又以麻城孝感乡最为特别,是经历明清两朝的移民发源地,其余的皆为一朝移民发源地。
很多人会有疑问,小小的麻城孝感乡如何能经历两次移民呢?
从历史时期的麻城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来解开麻城孝感乡何以是明清两代移民的发源地。
历史时期的麻城自然和地理现象

(一)麻城的疆域版图
麻城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长江中游北岸、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中段南麓,今面积3604.68 平方公里,人口近120万人。麻城历史悠久。春秋时为楚地,名柏举,因吴楚在此大战,孙膑以少胜多而名垂千古。秦属南郡,汉为西陵,三国时曹操在此屯兵,后赵麻秋筑城以守,因其姓始有麻城之名。隋开皇十八年(598 年) 设县,正式命名为麻城县。隋代,麻城境域面积达4500平方公里,属黄州府,唐宋以后历代相袭至今。麻城4500平方米的版图,从1563年至1963年的近四个世纪中经历了四次析出:首次是在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 年) 新建的黄安县( 今红安县),其一部分土地是从麻城西部( 太平乡、仙居乡所属的姜家畈等20 里)划出;民国时期,1930 年划出木子店分归东北部邻县立煌( 今属安徽省金寨县) ;1932 年划出县北部的仁美、择里二区的各三分之二和丰义区的三分之一归新建的经扶县( 今河南新县) ;新中国建立后,又将麻城的梅庄区划出( 今属湖北罗田县)。麻城市现今的面积,比隋代至明嘉靖中叶减少了五分之一(900 平方公里)。首次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 年)析出的面积大体有300 多平方公里。

( 二) 麻城的地貌与水路交通优势
古代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和船,河流是古代交通的快车道,而麻城县内溪流密布,其中举水水系贯流全境,直通长江。又加上麻城县位居江西省的赣江——举水直通长江进入川东三峡的通道上,这个长江中游走廊的水路通道特点,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凸现其优势,从这里取道到长江皆是直通道。交通便利,移民的损耗才越小。

( 三) 古麻城孝感乡的建制、区位和变迁
古老的麻城因举水等河流而繁荣,其农村的乡坊历史悠久,到了在宋明之际,人文鼎盛,科甲连绵。
第一麻城原有四个乡的建制,分别是太平乡、仙居乡、亭川乡、孝感乡;第二,“统一百三十里,里各有图”,是记载麻城四个乡共计统领的里甲数和户籍“图”的管理;第三,在明成化八年(1472年)时,麻城做了一次内部调整,孝感乡因为“户口消耗”并入仙居乡。
麻城孝感乡为明代移民发源地的成因

(一)明前期孝感乡在四乡中的区位优势
在麻城四乡里唯有孝感乡位于县境阶梯式下降的敞开的平原和浅丘地带,境内举水通向长江的地段多,是县内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
(二)元末红巾军起义等战乱,人口流徙到四川
战乱产生大批生存型移民,1355年,麻城铁匠邹普胜和邻县罗田布贩徐寿辉共谋,以白莲教发动起义,麻城、罗田及附近各县数十万人揭竿起义,史称“南红巾”。百姓在战乱中逃往四川。
(三)明初洪武“移窄乡填宽乡”,江西“窄乡”迁麻城
明初朱元璋“移窄乡填宽乡”,江西人口较多,称之为“窄乡”湖广人口少称之为“宽乡”,麻城人少税率低,因此成为江西移民的首选,所以历史上有“江西填湖广“一说。

麻城孝感乡何以是清初移民发源地

( 一) 四川“地旷人稀”与清廷移民垦荒举措确定了移民上川的流向
在明清交替之际,四川省内战乱不断。处在战争中三十多年的四川已经是弱不禁风,巴蜀之地生灵涂炭,人口大量死亡逃窜。四川是地广人稀,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清王朝建立初期,在全国推行“移民坑荒”,对巴蜀之地给予了非常多的优惠政策,再加上四川自然条件好,本就是“天府之国”,在清政府的倡导下,以湖广为首的百姓大量移居四川。
(二)位于水道上川麻城孝感乡仍是移民汇集出发地
清王朝初期,水路仍然是快车道,因此举水仍然是鄂北通长江的直通道,孝感乡占据着有利地理位置。

麻城并不是你所想象的弹丸之地。


喜欢此帖就给TA打赏~

感谢您的赏脸阅读

3
5
10
15
20

打赏后这些钱都会交给作者

您的城市币余额不足

可能感兴趣

没有任何回帖,回复抢沙发~
城市通